close

 

 憂鬱症的流行病學:

 

 

    憂鬱症的異質性很高,關於憂鬱症盛行率的統計,各地區不一,世界衛生組織預估的盛行率是總人口數的3%,而美國衛生研究院的報告指出,一般人口中,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為15%。

 

 

憂鬱症的盛行率,女性比男性高約2倍,其原因包括社會經濟因素,婦女相對的弱勢,有較高機會在孩童時期受到性侵害等;女性荷爾蒙的影響,產後憂鬱症及更年期憂鬱症。

 

奇美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殷建智

 

 

     憂鬱症、愛滋病與癌症已經並列本世紀三大疾病,台灣近三十年來,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,原本農業社會時期的家庭或社區結構已逐漸解體,人際關係疏離,個人與環境間的互動壓力增加,卻得不到相對的支持體系,憂鬱症患者因而也逐年增加,由於憂鬱症經常合併其他疾病,包括精神疾病及常見的慢性身體疾病,患者在身心俱疲下,失去工作能力,造成家庭及社會的極大負擔,因此如何讓憂鬱症患者得到適切的診斷與治療,已成為是公共衛生一項重要的課題。

 

 

一半的憂鬱症發病年齡在20~50歲。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為25~50%,通常與獨居、低社經階層及身體疾病相關,但是容易被輕忽及低估。

 

 

自殺死亡已經是我國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位,台灣90年度自殺的死亡人數為2781人,較前年增加310人,增幅約12.6%,根據研究顯示,自殺死亡的個案中,約九成在生前患有憂鬱症,反之,憂鬱症患者約15%最後會自殺死亡。  

 

 

憂鬱症的病因:

 

 

    憂鬱症的病因複雜,牽涉到多項生物學、心理學、與社會學的相互機制,一般相信「多變因的模式」是最好的解釋方式。

 

 

    影響憂鬱症的主要兩大神經系統,主要是大腦情緒中樞的單胺系統及下視丘-腦下垂體-腎上腺皮質(HPA)系統。

 

 

憂鬱症患者的HPA系統的活性過高,使得患者對cortisol抑制回饋作用不足;另外憂鬱症患者下視丘的過度分泌CRF,促進腦下垂體分泌腎上腺皮質刺激素,也可能是產生焦慮、性慾降低、食慾降低及睡眠障礙的原因。

 

 

近幾年來,經由精神藥理學的研究,憂鬱症相關的中樞神經傳導物質報告很多,如serotonin及norepinephrine的相關研究,包括其合成與代謝的過程及相關機制的控管、神經傳導物質傳遞過程中與接受體的作用機轉等,而serotonin 在神經元突觸間隙(synaptic cleft)的作用,有賴載體(serotonin transporter)的執行,而載體的蛋白結構及其調控基因,也成為目前憂鬱症基因的熱門研究重點。

 

 

有些藥物也可能引起憂鬱症,如抗高血壓藥物、抗癌藥及類固醇等藥物均可能產生憂鬱症;身體荷爾蒙分泌異常也可能引起憂鬱症,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;而月經前、產後及停經後婦女,也常有憂鬱症;此外,腦部受傷、中風(腦血管栓塞或出血)或腦瘤也可能引起憂鬱症。

 

 

 總之,在先天條件上,患者本身的腦部功能、神經核或神經傳導物質本身先有受傷或缺損,也就是先有所謂脆弱的體質,加上後天的條件上,包括藥物及其他物質的濫用,或個人對於生活重大壓力事件的調適困難,如孤獨、失業、貧窮、慢性身體疾病等因素的壓力下,憂鬱症就發生。

 

 

憂鬱症的分類與診斷:

 

 

    由於憂鬱症本身可能是一群症狀特徵的描述,因此異質性高,也造成許多研究會出現不一致的結果。美國精神醫學會於1968年,在修訂的精神疾病分類手冊第二版(DSM-II),將憂鬱症分成原發性及次發性,定義如下:

 

 

一、原發性憂鬱症:一般是指由以下三個原因所引發的憂鬱症

 

 

1. 與這些人的遺傳體質相關,雖然影響的程度輕重有別。

 

 

2. 憂鬱型性格,先天就是有此鬱鬱寡歡的特質,別人認為快樂的一件事,對這些人而言,只出現短暫的歡愉,隨即又陷入苦悶的情緒。

 

 

3. 有明確的外界刺激或誘發因素,如親人的死亡等重大事件,這些事件通常來得太突然,且超出正常可忍受的範圍。

 

 

二、次發性憂鬱症:一般是指由生理疾病導致的憂鬱症

 

 

  1. 腦部的疾病,如巴金森症、中風、腦瘤、痴呆症等。

 

 

  2. 內分泌疾病,如甲狀腺機能低下、腎上腺功能過高。

 

 

  3. 惡性貧血。

 

 

  4. 各種癌症患者。

 

 

5. 藥物引起之憂鬱症。

 

 

6. 其他生理疾病,如心臟病。

 

 

這樣的分類,目的是想釐清憂鬱症的病因,但上述的病因,彼此之間仍有相有交互作用,想清楚分界並不容易。

 

 

其他分類方式,如根據病因區分成內因性及外因性憂鬱症;另也有根據病程分成單極(unipolar)和雙極(bipolar),單極指在病程中僅出現憂鬱症,雙極則指躁症及憂鬱症在病程中都曾出現。

 

 

美國精神醫學會於1980年,將憂鬱症的診斷條例化,並將憂鬱症分成重型憂鬱症(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)及輕型憂鬱症( dysthymic disorder ),在診斷上有較一致性的標準。1994年修訂的精神疾病分類手冊第四版(DSM-IV),對重型憂鬱症的診斷如表一: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不決

 

 

計畫

 

 

 

表一:DSM-IV 重鬱症的診斷準則

 

1. 經常感到情緒低落、沮喪或絕望

 

2. 對日常活動皆失去興趣或樂趣

 

3. 胃口不佳、體重顯著減輕,或食慾增加、體重顯著增加

 

4. 失眠或睡眠過度

 

5. 精神運動激昂或遲滯

 

6. 常感到疲勞或缺乏活力

 

7. 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

 

8. 思考無法集中、注意力減退或猶豫

 

9. 反覆地想到死亡或已有一詳細自殺

 

須符合1或2以及3-9中四項,時間

 

2週以上

憂鬱症的共患疾病:

 

 

一、憂鬱症常見的共患精神疾病:

 

 

  1. 恐慌症:50-65%患者合併有憂鬱症。

 

 

  2. 強迫症:67%患者合併有憂鬱症。

 

 

3. 重大創傷後症候群:48%患者合併有憂鬱症。

 

 

4. 焦慮症:8-39%患者合併有憂鬱症。

 

 

5. 其他如精神分裂症、畏懼症,也都有很高的比例合併有憂鬱症。

 

二、憂鬱症常見的共患身體疾病:

 

 

  1. 巴金森症:研究顯示,憂鬱症會讓巴金森症患者的認知功能惡化,而巴金森症本身的腦部單胺酸功能改變,加上患者的失能,造成憂鬱症比例增高。

 

2. 心肌梗塞:罹患心肌梗塞後的半年追蹤研究顯示,合併憂鬱症患者的死亡率是沒有合併憂鬱症患者的4倍,原因和憂鬱症患者脂肪代謝的改變、交感神經活動增加、及抗憂鬱劑的使用有關。

 

 

3. 糖尿病:一項追蹤憂鬱症患者13年的研究顯示,憂鬱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比例是正常人的2.2倍,原因除憂鬱症患者內分泌的改變外,飲食異常及運動的減少也是原因之一。

 

 

4. 其他如中風、停經後徵候群、痴呆症等身體疾病,也常見合併有憂鬱症。

 

 

以上與憂鬱症共患的身體疾病,臨床上容易被輕忽,造成疾病本身的惡化或預後變差,不但影響病患的身心,也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醫療浪費。

 

 

憂鬱症的治療:

 

 

    憂鬱症的治療應該分成三方面,也就是針對社會壓力事件、心理特質及生物因素的進行處理。由於多數憂鬱症患者所面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等會見 的頭像
    等會見

    等會見的部落格

    等會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